機制設計:合理有效配置資源
瑞典皇家科學院15日宣布,將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萊昂尼德·赫維奇、埃裏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3名美國經濟學家,以表彰他們“為機制設計理論奠定了基礎”。
何為機制設計理論?它的意義又在哪裏?
瑞典皇家科學院的頒獎聲明其實已經給出了回答,它說,“亞當·斯密曾用看不見的手來比喻市場如何在理想狀態下保證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但是現實情況往往並非理想狀態,例如競爭不是完全自由的,消費者沒有得到全部的信息,私人所要的生產和消費可能會導致社會開支和福利。此外,許多交易不是在一個開放的市場中而是在公司之間進行的,個人或利益集團的討價還價在其他制度安排下進行。這些不同的機構或者分配機制是如何運作的?是否存在最佳機制來實現特定目標,例如社會福利或者個人收益?如果需要引入政府監管,如何實現監管機制的最佳設計?這些問題非常難,尤其是有關個人喜好和可用的生產技術通常被分散在許多參與者中,他們可能會利用他們的私人信息來實現自己的利益。而由萊昂尼德·赫維奇開創、由埃裏克·馬斯金和羅傑·邁爾森進一步發展的機制設計理論,大大地增強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對優化分配機制屬性、個人動機和私人信息的理解。該理論使我們能區分運作良好的市場和運作不良好的市場,也幫助經濟學家們鑒別有效的貿易機制、規則體係和投票程序。”
應該說,該理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信息成本問題,即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二是機制的激勵問題,即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張軍認為,更通俗地說,所謂機制設計,便是尋找解決任何一個經濟關係裏都面臨的一組最根本矛盾———委托—代理關係。“比如你買一個公司的股票,你就是委托人,你委托企業的管理層去經營、增值、保值等等,企業的管理層也就成了代理人;再比如你家裏雇個保姆,你就是委托人,保姆就是代理人,問題是你怎麼確保這個保姆或是這個企業的管理層的言行符合你的利益,或者說是不損害你的利益,這也是經濟學裏面最基本的問題。其實投資問題、銀行問題等等都包涵這種委托代理的矛盾”。而機制設計理論,就是來尋找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設計出一些和約或是制度,來確保矛盾盡可能得到緩解。“比如在那個買股票的例子中,其中的一個機制設計的方案就是建立有效的治理結構,成立股東代表大會來實行監管,另一個機制設計方案則是在法律層面上規定監管層要讓企業管理層及時披露信息,而現在比較流行的一個機制設計方案則是設立管理層的期權期股制等等。”
那麼,機制設計理論可以應用在哪些領域?
應該說,今天,機制設計理論已在經濟學的許多領域、政治學的一些領域中發揮著核心作用。3位經濟學家援用博弈論研究如何以已有信息、包括參與者個人動機為依據,實現資源的最合理和最有效配置,他們的研究成果可以解釋商業交易機制以及相關決策程序,而成果應用效果之一是指導保險公司如何提供最有吸引力的保險單而又不至于促使投保人騙取保險金。
“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學理論之一,雖然它依賴于信息經濟學和博弈論,但其討論的問題可以說既微觀到一個人的行為,也宏觀到國與國的關係,”張軍表示:“該理論的應用非常廣泛,除了可以用于金融領域、拍賣領域,也可以用于政治學,比如討論官員與政府之間的關係、地方政府的財政分權等等。”鑒于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機制設計理論的奠基人獲得諾貝爾獎可說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