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Bulletin for: anty4f

第二章 (補充教材)風險管理---不以保險為中心之風險管理政策

第二章 (補充教材)風險管理---不以保險為中心之風險管理政策1 風險管理1.1 又名危險管理(危機處理):是指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當中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壓後處理。但現實情況中,這優化的過程往往很難決定,因為風險和發生的可能性通常並不一致,所以要權衡兩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適的決定。1.2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風險管理亦要面對有效資源運用的難題。這牽涉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因素。把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可能使能運用於有回報活動的資源減低;而理想的風險管理,正希望能夠花最少的資源去儘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機。2 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儘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可見,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2.1 風險的識別: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2.1.1 生產流程分析法: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節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2.1.1.1 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節的所有風險。2.1.1.2 流程圖法: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一切環節系統化、順序化,製成流程圖,從而便於發現企業面臨的風險。2.1.2 財務報表分析法: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現企業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2.1.3 保險調查法 :採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2.1.3.1 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需要的險種。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2.1.3.2 委託保險人或者保險諮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2.2 風險的預測: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率(頻度)和幅度(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2.2.1 預測風險的機率:通過資料積累和觀察,發現造成損失的規律性。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時期一萬棟房屋中有十棟發生火災,則風險發生的機率是1/1000。由此對機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範。 2.2.2 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生,導致企業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於容易造成直接損失並且損失規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範。 2.3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2.3.1 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採用。 2.3.1.1 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2.3.1.2 會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2.3.2 預防風險: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採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 2.3.3 自己保險(自保風險):企業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2.3.3.1 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生時用企業的收益補償。2.3.3.2 針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企業的資金無法運用,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2.3.4 對於較大的企業,建立專業的自保公司(專屬保險公司)。 2.3.5 轉移風險:在危險發生前,通過採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3 風險管理的歷史: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管理學科。3.1 第一階段:風險管理從1930年代開始萌芽。風險管理最早起源於美國,在1930年代,由於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約有40%左右的銀行和企業破產,經濟倒退了約20年。美國企業為應對經營上的危機,許多大中型企業都在內部設立了保險管理部門,負責安排企業的各種保險項目。可見,當時的風險管理主要依賴保險手段。3.2 第二階段:1938年以後,美國企業對風險管理開始採用科學的方法,並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50年代風險管理發展成為一門學科,風險管理一詞才形成。3.3 第三階段:1970年代以後逐漸掀起了全球性的風險管理運動。1970年代以後,隨著企業面臨的風險複雜多樣和風險費用的增加,法國從美國引進了風險管理併在法國國內傳播開來。與法國同時,日本也開始了風險管理研究。3.4 第四階段:近20年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先後建立起全國性和地區性的風險管理協會。1983年在美國召開的風險和保險管理協會年會上,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雲集紐約,共同討論並通過了「101條風險管理準則」,它標志著風險管理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3.5 第五階段:1986年,由歐洲11個國家共同成立的「歐洲風險研究會」將風險研究擴大到國際交流範圍。1986年10月,風險管理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新加坡召開,風險管理已經由環大西洋地區向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3.6 台灣企業中長榮集團設立之風險管理部門算是具有國際水準的機構;中國對於風險管理的研究開始於1980年代。一些學者將風險管理和安全系統工程理論引入中國,在少數企業試用中感覺比較滿意。中國大部分企業缺乏對風險管理的認識,也沒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作為一門學科,風險管理學在中國仍舊處於起步階段。4 風險管理的分類,風險管理主要分為兩類:4.1 經營管理型風險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等所有企業面臨的風險的管理。 4.2 保險型風險管理:主要以可保風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對象,將保險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將安全管理作為補充手段。 5 風險管理研究方法:對風險管理研究的方法採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5.1 定性分析方法是通過對風險進行調查研究,做出邏輯判斷的過程。5.2 定量分析方法一般採用系統論方法,將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風險因素組成一個系統,抽象成理論模型,運用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等數學工具定量計算出最優的風險管理方案的方法。6 風險管理的學說6.1 純粹風險說:純粹風險說以美國為代表。純粹風險說將企業風險管理的對象放在企業靜態風險的管理上,將風險的轉嫁與保險密切聯繫起來。該學說認為風險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將對威脅企業的純粹風險的確認和分析,並通過分析在風險自保和進行保險之間選擇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障的風險管理決策方案。該學說是保險型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6.2 企業全部風險說:企業全部風險說以德國和英國為代表,該學說將企業風險管理的對象設定為企業的全部風險,包括了企業的靜態風險(純粹風險)和動態風險(投機風險),認為企業的風險管理不僅要把純粹風險的不利性減小到最小,也要把投機風險的收益性達到最大。該學說認為風險管理的中心內容是與企業倒閉有關的風險的科學管理。企業全部風險說是經營管理型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副圖說明 沿著基隆港西岸一路騎單車讓東北季風助你前進到淡水約60KM

第二章 (補充教材)風險管理---不以保險為中心之風險管理政策

第二章 (補充教材)風險管理---不以保險為中心之風險管理政策
1 風險管理
1.1 又名危險管理(危機處理):是指如何在一個肯定有風險的環境把風險減至最低的管理過程。當中包括了對風險的量度、評估和應變策略。理想的風險管理,是一連串排好優先次序的過程,使當中的可以引致最大損失及最可能發生的事情優先處理、而相對風險較低的事情則壓後處理。但現實情況中,這優化的過程往往很難決定,因為風險和發生的可能性通常並不一致,所以要權衡兩者的比重,以便作出最合適的決定。
1.2 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風險管理亦要面對有效資源運用的難題。這牽涉到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的因素。把資源用於風險管理,可能使能運用於有回報活動的資源減低;而理想的風險管理,正希望能夠花最少的資源去儘可能化解最大的危機。
2 風險管理的各個步驟:對於現代企業來說,風險管理就是通過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儘可能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經濟保障。這就要求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後對資源及生產經營造成的消極影響,使生產能夠持續進行。可見,風險的識別、風險的預測和風險的處理是企業風險管理的主要步驟。
2.1 風險的識別:風險的識別是風險管理的首要環節。只有在全面了解各種風險的基礎上,才能夠預測危險可能造成的危害,從而選擇處理風險的有效手段。風險識別方法很多,常見的方法有:
2.1.1 生產流程分析法:生產流程分析法是對企業整個生產經營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其中各個環節逐項分析可能遭遇的風險,找出各種潛在的風險因素。生產流程分析法可分為風險列舉法和流程圖法。
2.1.1.1 風險列舉法:指風險管理部門根據本企業的生產流程,列舉出各個生產環節的所有風險。
2.1.1.2 流程圖法:指企業風險管理部門將整個企業生產過程一切環節系統化、順序化,製成流程圖,從而便於發現企業面臨的風險。
2.1.2 財務報表分析法:財務表格分析法是通過對企業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營業報告書及其他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從而識別和發現企業現有的財產、責任等面臨的風險。
2.1.3 保險調查法 :採用保險調查法進行風險識別可以利用兩種形式
2.1.3.1 通過保險險種一覽表,企業可以根據保險公司或者專門保險刊物的保險險種一覽表,選擇適合本企業需要的險種。這種方法僅僅對可保風險進行識別,對不可保風險則無能為力。
2.1.3.2 委託保險人或者保險諮詢服務機構對本企業的風險管理進行調查設計,找出各種財產和責任存在的風險。
2.2 風險的預測:風險預測實際上就是估算、衡量風險,由風險管理人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其掌握的統計資料、風險信息及風險的性質進行系統分析和研究,進而確定各項風險的頻率(頻度)和幅度(強度),為選擇適當的風險處理方法提供依據。風險的預測一般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2.2.1 預測風險的機率:通過資料積累和觀察,發現造成損失的規律性。一個簡單的例子:一個時期一萬棟房屋中有十棟發生火災,則風險發生的機率是1/1000。由此對機率高的風險進行重點防範。
2.2.2 預測風險的強度:假設風險發生,導致企業的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對於容易造成直接損失並且損失規模和程度大的風險應重點防範。
2.3 風險的處理常見的方法有:
2.3.1 避免風險:消極躲避風險。比如避免火災可將房屋出售,避免航空事故可改用陸路運輸等。因為存在以下問題,所以一般不採用。
2.3.1.1 可能會帶來另外的風險。比如航空運輸改用陸路運輸,雖然避免了航空事故,但是卻面臨著陸路運輸工具事故的風險。
2.3.1.2 會影響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比如為避免生產事故而停止生產,則企業的收益目標無法實現。
2.3.2 預防風險:採取措施消除或者減少風險發生的因素。例如為了防止水災導致倉庫進水,採取增加防洪門、加高防洪堤等,可大大減少因水災導致的損失。
2.3.3 自己保險(自保風險):企業自己承擔風險。途徑有:
2.3.3.1 小額損失納入生產經營成本,損失發生時用企業的收益補償。
2.3.3.2 針對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大的風險建立意外損失基金,損失發生時用它補償。帶來的問題是企業的資金無法運用,降低了資金使用的效率。
2.3.4 對於較大的企業,建立專業的自保公司(專屬保險公司)。
2.3.5 轉移風險:在危險發生前,通過採取出售、轉讓、保險等方法,將風險轉移出去。
3 風險管理的歷史:風險管理是一門新興的管理學科。
3.1 第一階段:風險管理從1930年代開始萌芽。風險管理最早起源於美國,在1930年代,由於受到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的影響,美國約有40%左右的銀行和企業破產,經濟倒退了約20年。美國企業為應對經營上的危機,許多大中型企業都在內部設立了保險管理部門,負責安排企業的各種保險項目。可見,當時的風險管理主要依賴保險手段。
3.2 第二階段:1938年以後,美國企業對風險管理開始採用科學的方法,並逐步積累了豐富的經驗。1950年代風險管理發展成為一門學科,風險管理一詞才形成。
3.3 第三階段:1970年代以後逐漸掀起了全球性的風險管理運動。1970年代以後,隨著企業面臨的風險複雜多樣和風險費用的增加,法國從美國引進了風險管理併在法國國內傳播開來。與法國同時,日本也開始了風險管理研究。
3.4 第四階段:近20年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先後建立起全國性和地區性的風險管理協會。1983年在美國召開的風險和保險管理協會年會上,世界各國專家學者雲集紐約,共同討論並通過了「101條風險管理準則」,它標志著風險管理的發展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3.5 第五階段:1986年,由歐洲11個國家共同成立的「歐洲風險研究會」將風險研究擴大到國際交流範圍。1986年10月,風險管理國際學術討論會在新加坡召開,風險管理已經由環大西洋地區向亞洲太平洋地區發展。
3.6 台灣企業中長榮集團設立之風險管理部門算是具有國際水準的機構;中國對於風險管理的研究開始於1980年代。一些學者將風險管理和安全系統工程理論引入中國,在少數企業試用中感覺比較滿意。中國大部分企業缺乏對風險管理的認識,也沒有建立專門的風險管理機構。作為一門學科,風險管理學在中國仍舊處於起步階段。
4 風險管理的分類,風險管理主要分為兩類:
4.1 經營管理型風險管理:主要研究政治、經濟、社會變革等所有企業面臨的風險的管理。
4.2 保險型風險管理:主要以可保風險作為風險管理的對象,將保險管理放在核心地位,將安全管理作為補充手段。
5 風險管理研究方法:對風險管理研究的方法採用定性分析方法和定量分析方法。
5.1 定性分析方法是通過對風險進行調查研究,做出邏輯判斷的過程。
5.2 定量分析方法一般採用系統論方法,將若干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風險因素組成一個系統,抽象成理論模型,運用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等數學工具定量計算出最優的風險管理方案的方法。
6 風險管理的學說
6.1 純粹風險說:純粹風險說以美國為代表。純粹風險說將企業風險管理的對象放在企業靜態風險的管理上,將風險的轉嫁與保險密切聯繫起來。該學說認為風險管理的基本職能是將對威脅企業的純粹風險的確認和分析,並通過分析在風險自保和進行保險之間選擇最小成本獲得最大保障的風險管理決策方案。該學說是保險型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
6.2 企業全部風險說:企業全部風險說以德國和英國為代表,該學說將企業風險管理的對象設定為企業的全部風險,包括了企業的靜態風險(純粹風險)和動態風險(投機風險),認為企業的風險管理不僅要把純粹風險的不利性減小到最小,也要把投機風險的收益性達到最大。該學說認為風險管理的中心內容是與企業倒閉有關的風險的科學管理。企業全部風險說是經營管理型風險管理的理論基礎。

副圖說明:基隆港往金山萬里方向適合騎單車一路搭著東北季風駛向淡水約60KM

第二回 保險學重點課程01---不對稱訊息理論

第二回 保險學重點課程01---不對稱訊息理論
2005-09-11 20:12:40
保險學重點課程01:不對稱訊息下的誘因理論(asymmetric information)

1 不對稱訊息理論,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1.1 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米里斯(James Mirrlees),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克律(William、Vickrey),以其對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理論,共同獲得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2 什麼是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 ?
2.1 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二手車市場(Lemon Market),買方在無從分辨(表面相同的舊車)品質差異性之餘,買方傾向於以平均價格出價,但賣方則是相當清楚;老闆對職員是否努力工作並不清楚,但職員自己可是心知肚明;老師對學生是否專心聽課或對課程了解的程度並不清楚,學生自己比較清楚。
2.2 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理論大致內容是指,資訊較少的一方如何設計一套誘因制度克服資訊較少的劣勢,誘使資訊較多的一方透露出其所擁有的資訊,或誘使資訊較多的一方行為符合資訊較少一方的要求,例如,
2.2.1 二手車市場,買方對二手汽車的車況並不清楚,所以賣方會建立起透明交易平台,或提出公正機構車況說明;
2.2.2 老闆對職員是否努力工作並不清楚,因此會設計不同薪資與激勵制度,同時也會有獎懲的誘導機制;
2.2.3 老師對學生是否專心聽課或對課程了解的程度並不清楚,因此會有考試及各種評量,以增加同學學習動機。
2.3 「維克律投標法:次價閉式拍賣方式」:其規則和傳統投標法相同,就是競標人先把底價寫在密閉紙中,標單收齊後再打開比價並由出價最高者得標但付出價次高的費用,故又稱「次高價投標法」。採用此一投標法有一驚奇的結果,即在秘密投標下,不管別人如何出標,每個投標者都會依照自己對標的物的評價據實出標。「維克律投標法」解決了投標中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因為每個投標者的出標都是他本人對標的物的真實評價。贏標者付出的價格,不是他所出的標,而是另一人(第二高標者)所出的標,這是「維克律投標法」產生驚奇結果的關鍵。維克律教授對於投標的研究,其重要性不只侷限於投標方面,而在於資訊不對稱下的誘因制度設計。
3 不對稱訊息理論,資訊不對稱(asymmetric information)造成市場失靈
3.1 逆選擇:以保險為例,保險市場單一費率下,只有相對於該費率較為有利的人才會選擇投保;相對於該費率較為不利的人,則不願投保。
3.1.1 逆選擇可能使保險公司面臨虧損,乃至於不願意提供保險,保險市場有可能因此而消失。
3.1.2 解決逆選擇的方法:危險分類、產品保證、訊息傳遞機制、建立商譽等。
3.2 道德危險:是指被保險人因為有保險公司承擔後果,而疏於執行自我損失防阻。
3.3 政府面對逆選擇或道德危機時,往往藉干預以改善市場失靈的狀況。惟干預卻未必真能解決問題。
4 資訊不對稱的全民健保制度設計:資訊不對稱如何影響醫療保健、醫療保險市場,為何全民健康保險必須強制納保、健保當局何以必須對醫師、可能存在的其他保險人,乃至於一般大眾設立許多限制條件,其中的緣由除了健保財務問題以外,主要還是為了防止道德危險的發生(意指醫療資源過度浪費)。
4.1 全民健保何以必須強制納保:根據資訊不對稱造成市場失靈的狀況,如果全民健保不予強制,則自願納保者,一定是健康情況較平均人口為差者(這種情況,叫做「逆選擇」)。因而,以平均醫療費用為基礎來計算保費,一定導致健保局財務的虧絀。最終:健保無法經營,或必須對原已極度不健康者徵收極高保費,失去全民互助、分散風險的意義。因此,我國全民健保法乃規定全民均必須納保。
4.2 全民健保何以必須設定部分負擔:在於自由納保的情形下,保險人(健保局)無從、也依法不得對加保者依據健康情況進行篩選。健保局不但無從得知加保者的「性質」,而且無從證明被保險人的「行為」,亦即無從確知特定民眾的就醫是否必須。這是另一種形式的資訊不對稱。通常把民眾因為已經有健保而浪費醫療資源的現象叫做「道德危險」。
4.2.1 現行制度之下,設定某種程度的部分負擔,以強化健保大眾的「價格意識」,抑制不必要的醫療浪費。
4.2.2 當然,醫療資源的浪費,未必全由民眾主動引起,也可能源於醫療服務提供者。所謂「醫師誘發的需求」,乃植根於醫病之間關於你我健康情況的資訊不對稱。因而,醫療服務者在優勢資訊之下,得以擁有操縱醫療需求的空間。
4.2.3 針對這種資訊不對稱所導致的市場失靈問題,健保當局通常採用醫療服務審查機制,將不必要的服務項目予以剔除,責由醫療院所自行吸收相關費用。實施總額預算之後由醫界自行分配資源,或有助於這個問題的解決。
5 經濟學理論指出:只要能創造自由競爭,就可以垂拱而天下治。資訊不對稱的研究揭示了一個完全不一樣的世界。就全民健康保險而言,資訊不對稱使大眾、醫師、健保承攬人都必須面對繁複的規範。1996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得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米里斯(James Mirrlees),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維克律(William、Vickrey),以他們的研究啟示:這個世間並不完美,然而努力建立制度,仍然可以使我們趨近較為合理的世界。

第二回 保險學重點教學課程02---保險利益原則

第二回 保險學重點教學課程02---保險利益原則
2005-09-11 20:10:35
保險學重點課程02:保險利益原則1 法源:所謂保險利益是指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其所保標的具有法律所承認的權益或利害關係。1906年的《海上保險法;英國》將沒有保險利益的保險契約視為賭博契約而無效。2 保險利益的意涵:2.1 保險利益為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之間的經濟關係,可以以該利益為標的投保的一種法定權利。2.2 要保人對保險標的必須具有保險利益,否則即違反保險損失補償原則的,保險法明文規定,無保險利益的保險契約無效,因此,保險利益為保險契約生效的重要條件。2.3 簽定保險契約及保險事故發生時時要保人均需有保險利益,如果被保險人喪失保險利益,保險契約也隨即失效。3 保險利益原則的功能3.1 減少道德風險的發生:保險利益原則要求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具有保險利益,保險人的賠付以被保險人遭受損失為前提,這就可以防止要保人或被保險人放任或促使其不具有保險利益的保險標的發生保險事故,圖謀賠償。3.2 可使危險因素相對穩定:危險因素的變化會直接影響保險關係,而保險利益的變動正是導致危險因素發生變化的一個重要原因。3.3 限制賠償程度:保險利益是保險人所補償損失的最高限額,被保險人所主張的賠償金額不得超過其保險利益的金額或價值。否則,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可能會獲得與所受損失不相稱的高額賠償,從而損害保險人的利益。3.4 消除賭博的可能性:保險與賭博的區別就在於保險中存在保險利益,賭博中不存在,如果要保人對於保險標的不具有保險利益,就意味著要保人可以不受損失而得到賠償。4 保險利益是保險契約有效成立的要件, 並須滿足三個要件:4.1 必須是合法利益。可描述為“被保險人與保險標的物之間的關係是合法的。”4.1.1 持有違禁品或非法槍炮彈藥不是合法的保險利益,故無法保險,即使保險亦屬無效。4.2 必須是有經濟價值的利益,簡言之,必須能以金錢衡量。如果損失不是經濟上的利益,便無法計算。4.2.1 精神損失、政治迫害等,難以貨幣衡量,雖有損失,但比較抽象,仍非具體之保險利益。4.3 必須是可以確定的和能夠實現的利益:4.3.1 “確定利益”:被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現有利益或因現有利益產生之期待利益已經確定。4.3.2 “能夠實現”是指它是事實上的經濟利益。保險利益可以是現有利益,也可以是預期利益,現有利益較容易確定,期待利益則較多爭議。5 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 5.1 概括為財產保險利益、契約保險利益和責任保險利益等三類5.1.1 財產保險利益:基於擁有財產而享有的利益,包括所有權、佔有、股權、擔保等5.1.2 契約保險利益:依照契約產生的債權請求權5.1.3 責任保險利益:因為侵權行為、契約或者法律規定而發生的責任5.2 一般享有財產保險利益的對象如下:5.2.1 所有權人對其所有的財產;5.2.2 沒有財產所有權,但有合法的佔有、使用、收益、處分權中的一項或幾項權利的人;5.2.3 非財產所有權人但依契約享有該財產之利益者,如承租人對起承租的房屋等;5.2.4 自然人或法人因侵權行為或契約而可能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5.2.5 保險人對保險標的的保險責任;5.2.6 債權人對現有的或期待的債權。5.3 財產保險利益應存在何時: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在保險契約訂立時可以不存在,但事故發生時,則必須存在。英國1906年《海上保險法》第6條規定:“在保險契約訂立時,被保險人對於標的物固無發生利益關係之必要,但在標的物發生滅失時,被保險人必須享有保險利益。”5.3.1 我國保險法之規定:5.3.2 海上保險之特殊性:6 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指要保人對於被保險人的生命或身體所具有的利害關係,要保人將因保險事故的發生而遭受損失,因保險事故的不發生而維持原有的利益。6.1 人身保險利益的存在形式:6.1.1 本人,任何人對於自己的身體或者壽命,有無限的利益(生命無價說)。要保人以其本人的壽命或者身體為保險標的,在法律允許的限度內,可以任意為本人的利益或者他人的利益訂立保險契約,並可以任意約定保險金額。6.1.2 配偶、子女、父母,家屬或親屬相互間具有保險利益。因有親屬血緣以及經濟上利害關係,要保人以其家屬或親屬的身體或者壽命為保險標的訂立保險契約,應有保險利益。6.1.3 存在撫養贍養或扶養關係為前提之其他家庭成員、近親屬,主要有要保人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孫子女以及外孫子女等直系血親,要保人的親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撫養關係的繼兄弟姐妹等旁系血親。6.1.4 要保人以他人的壽命或身體要保人身保險,不論要保人和被保險人相互之間有無其他利害關係,經被保險人書面同意,訂立人身保險契約,視為要保人對被保險人有保險利益。6.1.5 要保人對他人的積極利益或者權利,由於該人的死亡或者殘廢以致影響要保人的利益,要保人對該人有保險利益,主要限於要保人的債務人,要保人的財產或者事務的管理人,要保人的雇員等。6.2 人身保險利益應存在何時:人身保險利益的存在時間,在契約訂立時必須存在,至於在保險事故發生時是否存在保險利益,則無關緊要。人身保險利益的存在時間之所以不同於財產保險,原因在於:6.2.1 避免在契約訂立時,要保人對於被保險人無密切的利益關係,而引起道德危險的發生,危及被保險人的生命安全。6.2.2 保險利益消失後即認為保險責任終止,對保單持有人不公平。7 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與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相比,有所不同,表現在:7.1 保險利益的價值估計標準不同。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必須是可以用金錢計算的利益,存在代位求償問題,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非金錢可以計算,因為人身保險的目的並不在於賠償被保險人的損失,故不存在代位求償問題。7.2 要求保險利益應存在的時間不同。按國際慣例,財產保險的保險利益要求要保人在投保時就具有保險利益,否則保險契約無效,但海上保險契約例外。人身保險的保險利益則必須于契約成立時就存在,否則契約也無效。但契約成立後,要保人是否失去保險利益對其在契約上的權利無影響。7.3 在財產保險中,只要要保人對保險標的有保險利益存在,就可投保,無須徵得被保險人同意。人身保險,許多國家法律規定,凡就第三人的生命投保人壽保險或意外傷害保險的,要保人不僅須對該第三人有保險利益,而且還需獲得第三人的同意。8 保險利益的滅失:在保險契約成立後,因為發生某種法律事實而引起要保人或被保險人喪失對保險標的所具有的利害關係;可分為保險利益的轉移和保險利益的滅失兩種形式。保險利益的轉移是指在保險契約有效期內,要保人將保險利益轉讓給受讓人;保險利益的滅失,是財產標的的滅失或人身保險的要保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構成保險利益的各種利害關係的喪失。8.1 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死亡的除保險契約另有約定外,保險利益原則上因為繼承而轉移給繼承人,保險契約應當為繼承人的利益而繼續存在。財產保險的被保險人將保險標的轉讓給第三人的,保險利益是否因之而轉移,立法上各國並不完全相同。我國《保險法》則明定:保險標的的轉讓應當通知保險人,經保險人同意後,依法變更契約,繼續有效。8.2 例外規定: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契約和另有約定的契約除外。海上(貨物運輸)保險以及契約另有約定的保險,保險利益隨保險標的的轉讓而自動轉移,其他財產保險的標的的轉讓,保險利益並不隨之轉移。保險標的非因保險事故滅失,保險利益歸於消滅,保險契約也隨之消滅。

第二回半 台灣車體損失保險不對稱訊息的實證研究---節錄

第二回半 台灣車體損失保險不對稱訊息的實證研究---節錄
2005-09-07 11:31:41

台灣車體損失保險不對稱訊息的實證研究
曾郁仁 國立台灣大學
蔡英哲 國立台灣大學
鄭安峰 新安東京海上產物保險公司
論文編號:2174
收稿2002年9月8日→ 第一次修正2003年1月18日 → 第二次修正2003年7月17日 →正式接受2003年9月17日
?????????????????????????????????????????????????
本論文實證研究台灣車體損失保險資訊不對稱的現象,根據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模型,實證結果發現保險公司與投保人之間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然而我們的模型實證結果支持,在控制保費價格後,保障高低和理賠發生與否並不相關,此一現象在高理賠金額部分更明顯。我們的研究結果支持:利用保費調整,台灣目前購買車體險的投保人與保險公司之間,特別在高金額理賠部分,保險公司似乎有效地控制資訊不對稱問題。然而從整體市場來看,調高保費後,由於投保比例大幅下降,我們的研究結果認為整個車體險的市場,可能仍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問題有待解決。
關鍵詞:資訊不對稱、逆選擇、道德危險、汽車保險
…………………………………………………………………………………………………………………………………

研究動機與目的
近十年來,由於經濟成長及國民所得提高,我國汽車市場發展快速,國人購車行為普遍,除了導致國內汽車銷售數量增加,也造成汽車保險業務佔全體產物保險業務比重逐年提高(見表一)。以八十九年為例,汽車保險保費收入達新台幣五百億元以上,另從近幾年業務比重平均值逼近百分之六十,可以看出汽車保險是影響產物保險業經營成敗的關鍵險種。
但經過長期觀察發現,佔汽車保險業務最重要的車體損失保險市場,經營上似乎一直被資訊不對稱問題所困擾,而處於很不穩定的狀態(見表二)。先是損失率年年高於100%,造成經營虧損,業者不得不於民國八十四年提高保費並緊縮理賠尺度 來解決短暫的危機,但長期下來反而造成被保險人投保意願降低的惡性循環,投保率也大幅下降。另一方面,自民國八十四年以後,保險公司損失率雖然大幅下降,但卻有逐年回升的現象,種種跡象顯現汽車保險市場似乎存在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保險公司於民國八十七年進一步把車體損失險區隔為甲、乙、丙三式(各險種承保範圍請參見表三)。但是甲式的損失率似乎仍逐年回升,投保率也仍相對偏低。因此,新制車體損失保險市場 是否存在資訊不對稱是本文極欲探究的議題。
在保險經濟理論中,Rothschild and Stiglitz (1976)指出,如果保險人無法分辨出每一投保人的風險機率,而對所有的投保人皆收取相同的保費,對於那些低風險的投保人而言,他們所支付的保費價格遠超過他們的風險機率,因此低風險的投保人寧可退出這個保險市場,如此一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劣幣驅逐良幣」的逆選擇現象,長期而言,必將導致理賠逐漸上升與保費逐漸提高。Rothschild and Stiglitz (1976)進一步指出解決逆選擇的方法是:保險人推出不同保障的產品,高保障的產品伴隨著高保費;投保人因應各自風險高低,高風險的投保人自然選擇高保障,低風險的投保人自然選擇低保障。
從表二來看,台灣車體險市場似乎提供很好的自然實驗來檢驗Rothschild and Stiglitz (1976)的理論。首先,投保率的下降似乎反應「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另一方面保險公司不斷推出新的保單,利用高保障高保費來區隔市場,又似乎遵循Rothschild and Stiglitz (1976)解決逆選擇的建議。因此,本論文希望利用台灣車體險市場的資料來檢驗Rothschild and Stiglitz (1976)的理論預測。
雖然不對稱訊息(包含逆選擇與道德危險)普遍存在於經濟社會許多問題中,並不是保險市場獨有的問題,Chiappori (1997)指出汽車保險投保人的資料是研究不對稱訊息很好的實證資料。主要原因是保險公司對於被保險人的資料,往往可以有超過50個變數以上的詳細紀錄,甚至包括被保險人的出險次數與謹慎的駕駛態度等。因此,透過保險公司的紀錄可以完整反映出被保險人的駕駛行為與投保行為間的關係。
Dahlby (1983, 1992)、Dionne (1992)、Puelz and Snow (1994)、Dionne and Gouri?roux (1996)等人亦曾採用汽車保險資料來做過相關實證研究,這些文獻部分支持保險市場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另一些文獻卻支持保險市場並不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現象。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批評過去文獻的計量方法並未控制資料異質性的問題,他們提出新的實證方法,並採用法國的汽車責任保險為研究對象,他們的研究發現:在控制資料異質性的問題後,法國汽車保險資訊不對稱現象並不明顯。
回顧國內的相關文獻,陳瑞(1998)分析了我國汽車損失保險中道德危險的類型,進而提出具體有效的防治對策。陳清翼(1998)發現消費者投保後,其消費行為會隨之改變,加上汽車維修業的供給彈性是無窮大,造成申請理賠的保險給付大幅增加。陳森松(1996)針對汽車損失保險市場調查發現,保險費率不斷調漲、投保率不斷萎縮、賠款率卻不斷上升的情況,試圖藉由了解消費者的需求,找出能有效區隔車體損失保險市場的變數,以利保險業者發展不同的保險商品。賴?賢(1995)針對汽車保險的經營危機指出,車商介入汽車保險市場、保險業間的惡性競爭與車主保險需求偏低,三者造成保險成本增加,再加上不斷調高費率,造成車主拒絕投保汽車損失保險,如此一來保險市場當然有解體的危機產生。陳彩稚(1995)研究汽車商介入保險市場的影響發現,車商藉由修車廠與車商保險代理人控制車體險市場,隨著佔有率的提高,修車成本也提高,造成損失率始終居高不下。費率雖然一再調整,僅是片面增加車主的負擔,並未能解決市場惡化的問題。從上述過去文獻的討論可以看出,保險業者與車主之間因存在資訊不對稱,保險業者始終都以不斷調高保費來因應損失率的提高。但過去的文獻對保費的提高是否解決了台灣車體險市場資訊不對稱的問題,卻一直未曾提出具體佐證。本文除了參考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的做法,也嘗試發展其他模型來檢驗保費與資訊不對稱的關聯性。
本文認為台灣汽車保險市場提供一個自然的實驗讓我們來檢證不對稱訊息是否存在於市場中,並且進一步檢驗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的結果。本研究不同於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的貢獻之處 在於,(1)研究險種不同: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是以汽車責任保險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是以車體損失保險為研究對象。雖然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在汽車責任保險市場並未發現有資訊不對稱的現象,但是,合理的疑問是: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所得到的結論是否可能因為險種不同而會有差異。(2)國家不同: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是以法國地區的資料進行研究,本研究則是利用台灣地區的資料。他們從法國的資料實證結果發現資訊不對稱問題不顯著,但這並不意味任何國家保險市場也都如此,因此,本文要進一步利用台灣地區的資料來檢查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所得到的結論是否有地域普遍性。(3)資料不同: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為了控制兩種不同保單保障幅度的差別,他們只研究理賠是超過兩輛汽車所造成的重大損失,然而只研究重大損失,甚至將小損失的理賠當作沒有理賠,事實上已經忽略了許多有價值的可觀察訊息。由於保險公司往往在核保與理賠上會較重視金額大的理賠,本論文因此採用理賠金額當作篩檢變數,希望藉此安排來檢驗是否資訊不對稱問題會隨理賠金額而遞減。另外保障不同也會反映於保費,但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對保費沒有控制,因此本研究蒐集保費資料,並在控制變數中加入保費。(4)計量方法不同: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對理賠(被解釋變數)採用虛擬變數,計量方法使用probit迴歸。然而現實理賠的狀況,往往隨著金額不同而不同,因此本研究除了依循Chiappori and Salani? (2000)的作法以外,另外對理賠(被解釋變數)採用連續變數而不是虛擬變數,當然計量方法是採用線性迴歸。
本篇論文首先討論研究動機與目的,在第貳段落敘述研究資料與實證研究的方法和流程,在第參段落我們報告論文的實證結果並分析實證的意涵,最後作成我們的結論。

九十四學年度第一/二學期財金系保險學教學大綱

九十四學年度第一/二學期財金系保險學教學大綱940913修訂二版講師:鄭安峰 班級:二專一甲上科目:保險學(Insurance)94學年第一學期週次 課本/補充1. 第一章 課本 危險與處理危險之方法2. 第三章 補充 保險理論(Ⅲ道德危險及逆選擇)四十二章經 補充 不對稱訊息與保險3. 第三章 課本 保險理論(Ⅰ保險基本原理)4. 第三章 課本 保險理論(Ⅱ保險原則應用)5. 第二章 課本 危險管理(風險管理)6. 第四章 課本 保險契約的構成要素7. 第五章 課本 保險契約效力8. 第六章 課本 保險契約的原則與性質9. 第四章 補充 保險法簡介(Ⅰ)10. 第六章 補充 保險法簡介(Ⅱ)11. 第七章 課本 保險業之組織12. 第八章 課本 保險業的經營13. 第八章 補充 保險業的經營績效14. 第九章 課本 保險業的承保及理賠15. 第九章 補充 保險業的經營績效指標16. 第十章 課本 保險業的危險轉嫁(再保險)九十四學年度第一/二學期財金系保險學教學大綱講師:鄭安峰 班級:二專一下科目:保險學(Insurance)94學年第二學期(初稿)週次 課本/補充1. 第十一章 課本 保險業之財務管理2. 第十二章 課本 保險行銷3. 第十二章 補充 網路保險行銷4. 第十三章 課本 保險業之監督管理5. 第十四章 課本 產物保險---海上保險6. 第十五章 課本 產物保險---火災保險7. 第十六章 課本 產物保險---意外保險(責任及傷害保險)8. 第十六章 課本 產物保險---意外保險(其他意外保險)9. 第十七章 課本 產物保險---汽車保險10. 第十七章 補充 產物保險---汽車保險(承保及理賠實務)11. 第十七章 補充 產物保險---汽車保險(經營分析)12. 第十八章 課本 人身保險---基本觀念13. 第十八章 課本 人身保險---健康、傷害、年金…保險14. 第十八章 補充 人身保險---提前給付觀念與貼現保單15. 第十九章 補充 社會保險---診斷全民健保病因及開立處方16. 四十二章經 補充 不對稱訊息與保險17. 四十二章經 補充 科技發展與保險未來

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財金系-英文教學大綱講師:鄭安峰 班級:二專一科目:保險學

九十四學年度第一學期財金系-英文教學大綱講師:鄭安峰 班級:二專一科目:保險學(Insurance)週次1.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Theories風險管理與保險理論2.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of Insurance保險基本原理3. Moral(e) Hazard and Adverse Selection道德危險及逆選擇4. The Construction of Insurance Contract保險契約5. Insurance (Contract) Law保險(契約)法概要6. Introduce of Insurance Industry保險業介紹7. The Insurance Operation: Underwriting and Loss Adjustment保險業核保及理賠實務8. Reinsurance: Risk Transferring of Insurance Industry再保險9. Marketing and Financial Management of Insurance Industry保險業行銷及財務管理10. Insurance Regulation保險監理11. Marine Insurance 、 Fire Insurance海上保險、火災保險12. Liability Insurance 、Other Forms of Property Insurance責任及其他財產保險13. Automobile Insurance汽車保險14. Life Insurance- Life, Health, Medical, and Annuities & Pension人身保險-人壽、健康照護、醫療、年金、退休金保險15.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ies不對稱訊息理論16. Technology Development with the Insurance Industry科技發產與保險業

第一回 危險與處理危險之方法

第一回 危險與處理危險之方法
2005-09-05 23:02:53
本章學習目標危險的定義為何危險因素、危險事故與損失間之關係危險之分類及其各類別之定義損失機會與危險程度之義意及其對保險經營之影響處理危險時有那些方法可供選擇危險之定義(1/2)所謂「危險」必定與「不確定性」有關。損失與危險之關係圖危險之定義(2/2)危險與不確定性之關係圖不確定性的意涵不確定性高的意義何種情況不確定性最高保險之功能在於將不確定性確定,將損失的不確定性轉為固定之保險費支出。 確定+不確定=不確定不確定性與機率的關係因921所發行之地震債券規模為1000萬美元利率較高地震債券與保險功能重疊巨災天災的危險管理金管會的指導性功能保險是所有危險管理的萬靈丹?衍生性金融商品與保險商品危險事故與危險因素(1)危險事故有學者定義為「損失之原因」危險事故(Peril)與保險事故(Accident)事故(Accident)與事件(Event)危險因素則是定義為「足以增加或促使危險事故發生機會之狀況或條件」。實質危險因素:促使或增加危險事故發生機會之實質條件 危險事故與危險因素(2)道德危險因素:因某人不誠實或不正當的行為,故意促使或增加危險事故發生機會之情況心理危險因素:漠不關心或不注意的心態,而此種疏忽、事不關己之心態,將使事故發生之機會大增 常見的道德與心理危險種類健保汽車保險醫療保險危險之分類(1/2)純粹危險與投機危險 純粹危險是指「僅有損失可能性之危險」 投機危險則定義為「有損失亦有獲利可能之危險」---風險!靜態危險與動態危險靜態危險其發生之原因與自然界不正常之變動,以及人類錯誤、不當之行為有關 動態危險則與經濟變動有關危險之分類(2/2)基本危險與特定危險基本危險影響的範圍較大,且與社會上大多數人有關 特定危險之影響範圍較基本危險狹小許多,亦即其僅對個人或少數人造成影響主觀危險與客觀危險主觀危險通常被定義為「植在人們心中的不確定性」。客觀危險通常解釋為實際損失與預期損失間的變異危險與風險風險的範疇大於危險嗎?大學中保險系和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有什麼差別?保險、風險管理及財務三者互相關連………….損失機會與危險程度(1/2)損失機會(Chance of Loss)當損失頻率乘上損失額度所得之乘積,即為損失機會,是保險組織決定保險費率、收取保險費的重要依據 期望值的觀念……..損失頻率,是指損失發生之機率經過長期觀察證實,可予以相當精確之測定,若以百分比或分數表示,則稱之為損失頻率 損失額度,即是損失嚴重程度,亦可說是平均每次事故損失之金額損失機會與危險程度(2/2)危險程度(Degree of Loss)是指對於損失機會所能預測之正確程度,實際情況與預測情況間之差異愈小,我們即稱之為危險程度愈小 當損失機會之預知程度愈精確,危險程度即相對降低。危險程度低表示保險公司保費之收取精確,在運用上將更趨靈活,因為保險公司將知道保費中有多少將來要賠出去,要提存多少準備金,更可知道有多少保費可先移出做投資 處理危險之方法(1/2)避免一種最簡單、最經濟、最有效之危險處理方法。當危險事故所由發生之根源去除之後,就可達到危險避免的效果了 自留危險自己承擔保留,並未設法避免之,也未將之移轉處理危險之方法(2/2)非保險方式移轉危險可經由許多方法轉嫁出去 利用契約移轉...轉包....前述之地震債券利用對沖方式移轉 …….期貨….鎖定風險損失控制控制危險事故發生之頻率,使其頻率降低。亦在於控制事故發生後,所造成之損失嚴重程度能減輕。危險之社會成本危險對社會所成之主要負擔有三種:急難救助基金必須建立 由於潛在危險之存在,剝奪了一些原本可享有的財貨、服務 內心之憂慮與懼怕 危險之社會成本生活在新的風險中詐騙電話綁架過度消費的誘惑經濟變動石油危機

車險二三事之一

車險二三事之一
2005-09-04 16:29:48
我國汽車車體損失保險市場所產生的監理困境來自於下列諸因:1.車體損失保險業務來源,主要掌握於汽車商所成立保險代理人公司手中。各家產物保險公司面對業務競爭激烈的情況下,加上汽車商所掌握的大筆業務形成強勢通路,兩造所簽訂的代理及維修合約,自然形成投保時惡性放佣、放扣;理賠時過高的維修合約與零件價格情況。長期下來,成本終將再轉嫁予被保險人身上,無怪乎自民國七十四年起,歷經七十九年、八十三年、八十五年調整費率結構,來達成抑制損失率的不斷升高的結果。2.對於產物保險公司業務制度監理的困難。少部分保險公司的理賠人員,配合不肖汽車修理廠人員,浮報理賠金額或製造假賠案;更有汽車修理廠為爭取業績或服務客戶,與惡意的被保險人串通向產險公司申請理賠。種種情況均隱含著某種程度的監理制度脫序。3.投保車體損失保險觀念不正確,造成車體損失保險市場的萎縮。對於大多數的被保險人而言,一旦投保,若所繳之保險費不能回收,會導致某種程度的不利益心態。而願意加入者雖未發生保險事故,仍可透過管道出險取得不當的賠償。此外,若被保險人本身已屬高危險群,難謂其中無道德危險或逆選擇的情況存在。勢將導致正常被保險人雖有投保需求,但因過高或不公平的保費而拒絕投保;產險公司所承接之車體損失保險業務,又多屬於理賠機率高或意圖不當理賠的被保險人。伴隨著車體損失保險投保率逐年下降,終將影響其總體營收。長期下來,車體損失保險市場當然萎縮。